伊犁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块宝地,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区的一块“湿岛”,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交汇而成的伊犁河,滋养了这片丰腴的土地,造就了伊犁河谷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雄伟峻拔的天山,辽阔壮美的草原,茂密葱郁的森林,幽深静谧的溪谷,碧蓝清澈的湖泊,还有世界自然遗产天山的提名地——特克斯喀拉峻和巩留库尔德宁,都使伊犁具备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品质,吸引了上千万中外游客,不愧为中国西部边塞旅游胜地。
伊犁是一片文化厚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自汉代西域归入祖国版图以来,在伊犁活动过的各部落、部族和民族,都留下了各自的历史痕迹。在伊犁多民族文化聚合融汇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有原始氏族文化和封建文化的成分,还有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更有各民族团结和睦、齐御外侮、共建家园的精神传承,历史积淀深厚,是新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体多元的鲜明特色也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伊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团结一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展现出美好前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美丽富饶的伊犁愈加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在越来越多人渴望对这片神圣国土有更多了解的大背景下,为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伊犁河谷世界级旅游精品的决策部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宣传伊犁一体多元的特色文化,展示伊犁开放包容、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伊犁州党委、政府决定编辑出版《伊犁文化旅游丛书》。
《伊犁文化旅游丛书》组织一批在伊犁地方史研究和文化挖掘方面多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立足伊犁独具魅力的文化积淀,多角度反映伊犁悠久的历史文化、壮美的自然景观、瑰丽的民族风情、多彩的地方特色、集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可读性于一体,力求成为伊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王蒙先生曾在伊犁劳动生活六年、住家八年,与伊犁各族人民尤其是维吾尔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数十年来,他始终牵挂伊犁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各族人民。获悉《伊犁文化旅游丛书》编辑出版,他欣然为丛书撰写了总序。我们向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伊犁文化旅游丛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感谢贺灵、吴孝成、姜付炬、贺元秀、赖洪波、王林山、王博、康萍、崔松龄、杨秉新、邹学普、陈予、李耕耘、李颖超等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感谢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的帮助和支持。伊犁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同志、州直各县(市)党委、政府和州党委宣传部、州财政局、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旅游局、民宗委、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文联、文物局、摄影家协会,以及伊犁师范学院等部门和单位,对丛书出版给予了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还有不少同志参与了丛书编辑出版各个环节的工作,请恕不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编者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之时间匆促,丛书在选题和编辑中难免有诸多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伊犁文化旅游丛书》编辑委员会
过去那个年代,我有机会在新疆生活了16 年,从1963 年到1979 年,从我29 岁到45 岁,其中6 年在伊犁巴彦岱乡劳动,两年在乌拉泊“五七干校”,8年在自治区文联从事编辑翻译等打杂的工作。我与维吾尔等各族农民、与各民族知识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我们将心比心,相濡以沫,情同手足,感同一体。我学会了讲维吾尔语,阅读了不少维吾尔文书籍。我始终将新疆、将伊犁看做我的第二故乡。
尤其是在伊犁劳动6 年,住家8 年,我努力学习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化,我朗诵维吾尔文的领袖著作。我与各族农民一起聚会饮酒闲谈,妙语连珠,谈笑风生。我从维吾尔文本阅读了鲁迅的《呐喊》、高尔基的《在人间》,以及《纳瓦依》《圣血》《布哈拉纪事》《骆驼羔一样的眼睛》《我们时代的人们》《鲁拜集》等一大堆书籍与手抄本。我帮助过少数民族农民上房顶;我与各族农民工住在同一个地窝子里修建大湟渠;我们的大队书记阿西穆表示愿为我定居巴彦岱提供一切支持;伊宁市的维吾尔朋友帮助我料理了姨母的丧事;少数民族的女孩帮我照顾过在伊犁出生的女儿……死死生生,离不开民族的和谐与共济。多民族的团结和情谊,给我留下了最最美好与深情的记忆。
新疆,伊犁,留给我的有艰难、有曲折、有沉重,同时也有青春、有友谊、有新鲜的知识与多彩的生活经验,尤其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与风习中获得的灵感与启示。在新疆、在伊犁的记忆令我激动,令我回忆起人生最最珍贵的一切,超过个人遭际的是真情、是善良、是质朴,也是共同的命运与共同的心田。我永远感谢新疆,我永远想念伊犁。是那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以快乐和安慰,在最匮乏的时候给我以丰富和享受,在最软弱的时候给我以粗犷和坚强,在最迷茫的时候给我以永远的乐观和力量。
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走进新疆,走进伊犁。去了解新疆伊犁,亲身感受到伊犁的美好是幸福的。读一读《伊犁文化旅游丛书》,更多更深地知道伊犁的历史沿革、自然生态、天文地理,就使我们对于伊犁的了解与亲近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爱它,不等于完全理解它知道它,理解了它知道了它,你会进一步爱它保护它发展它。为此,我认为《伊犁文化旅游丛书》的出版大有意义,作为一个曾经把户口放到伊犁8 年的老伊犁,我爱读这样的书,我祝贺这套书的出版。
王 蒙 2013年5月
1/ 第一章伊犁地区
3/ 第一节细君公主与乌孙昆莫
9/ 第二节土尔扈特蒙古万里东归祖国记
24/ 第三节清代的伊犁九城
30/ 第四节耶律楚材西域行
39/ 第五节伊犁将军府
45/ 第六节林则徐在伊犁
55/ 第七节签订叶伊犁条约曳记
61/ 第八节辛亥革命在伊犁
70/ 第九节阿布赉汗
77/ 第十节班第与鄂容安
84/ 第十一节伊犁丝路纵横谈
98/ 第十二节欧亚草原的第一通道
114/ 第十三节 天国微茫信难求要要伊犁宗教漫谈
129/ 第十四节伊犁河畔的金顶寺与银顶寺
140/ 第十五节伊犁麻扎纵横谈
149/ 第十六节速檀窑歪思汗麻札及其他
《伊犁河》杂志开过一个栏目,名为《伊犁史话》。主笔是赖洪波、应松年、洪涛先生,文章侧重于伊犁河流域历史、民族、人物,先后发了十余篇。以此为基础,编者又从《五弦之都》《阳光塔城》《阿勒泰风情》《伊犁文史资料精选》(合订本)四本书中,遴选了部分有关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区史地、人文方面的文章,汇编成书,在此向上述作者、编者一并致谢。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亚洲腹地,中国西部边疆,涵盖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幅员广大,民族众多,风物、人文、自然独具特色,煌煌巨著亦难以尽述,此薄书一册,聊充窥豹之一管。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闲来一翻,对伊犁精神风貌或能略见一斑。本书中各别篇章在编辑中没有查到作者,请见书后与编者联系。
编者
2013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