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之殇:出版业粗放经营的“恶之花”

2016-09-20 12:03:58 0人评论 37624次浏览 分类:行业观察

 

20160920   张桂婷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编者按:在规模经济的诱惑下,出版业长期粗放经营,图书库存码洋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2004-2013年,图书库存金额从449.13亿元飙升到964.4亿元,增长了1倍多。

      2006年成为库存增长转折年

  2004-2013年,出版社的库存金额一路飙升。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4年,全国图书纯销售金额为486.02亿元,库存金额为449.132005年纯销售金额为493.22亿元,库存金额为482.92亿元,纯销售金额增长了1.5%,而库存金额增长了7.5%,增长幅度是销售金额的5倍。2006年,库存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继2005年增长33.79亿元之后,2006年增长了42.05亿元,增长金额是2005年的1.2倍。除了2009年,库存数量下降0.94%,金额下降2.16%外,2010年以后,库存金额走势呈现“大跃进”,库存金额比上一年呈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增长比例为10.06%。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到了2013年,库存金额达到了964.4亿元,增长幅度是2012年的16.42%,成为库存金额增长最多的一年。

 

 

    存销比被视为衡量出版社库存的一把度量尺,虽然目前出版社对于合理的库存没有统一标准,但是通过记者采访的数十家出版机构看,多数业界人士不谋而合地将合理库存的存销比默认为1,也就是一个出版机构存销比大于1的话,库存都是不合理的。

  记者通过观察近十年来全国新闻出版业库存情况发现,从2004~2013年十年间,明显出现了一个分水岭——2006年之前,国内500多家出版社存销比在1以下,从2006年开始,存销比达到了1.04

  为什么2006年之后,图书库存突然暴增,原浙江新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周立伟从出版业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分析了库存居高不下的原因。第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新华书店库存全包。当时出版社的库存是没有压力的。第二,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期的经济是短缺经济,图书供不应求,也不存在库存压力。第三,从90年代到新世纪,这20多年,产生了图书销量拉锯战。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市场繁荣,产能过剩。寄销制之后,库存便回归了出版社。同时出版社也进行了转企改制,库存积压全部由出版社承担。

  出版机构库存管控水平参差不齐

  到了2014年,上市出版企业库存商品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7家拥有出版业务的出版上市企业中,中南传媒2014年库存商品下降了-44.76%,而凤凰传媒库存商品上升了32%。其中,2013年有3家库存商品金额大于2014年,其他4家的库存商品均比2013年有所降低。从整体情况看,上述7家上市出版企业的平均增长幅度为-3.17%,这得益于上市公司对库存商品管理有严格的跌价计提机制和规范的管控机制,但大部分非上市出版机构目前缺乏计提机制。

 

 

 

    库存管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每家出版社的情况不同,库存情况也不尽相同。记者通过采访多家大众类、专业类、少儿类出版社发现,这些社大部分库存情况趋于合理,好的出版社,每年周转率超过3,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每年周转率不到1。但是不同类型的图书却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对于专业书退货造成的库存,大众书的退货率更高。究其原因,是大众图书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了不良库存的可能性。某出版社负责人表示,相对于专业出版,该社大众图书的退货率达到20%。人民体育出版社也是这种情况,该社副总编辑樊振杰介绍说:“我们目前存销比为1:1,专业书和大众书各占一半,大众类的养生类图书很受欢迎,但是相应的退货率也很高,平均退货率达到了12%-13%。”

  当前教材图书退货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与近年来教材政策的放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材不无关系。北大社副社长张涛透露,过去都是统购统销,学生必须购买,不存在退货问题。自2006年教育部要求高校由学生自愿购买教材的政策以后,很多高校不再统一订购教材,学生使用师哥师姐的旧教材、复印教材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到了大学四年级,教材的购买比例只有10%。退货率的增加无疑给出版社带来库存积压。

  与大众图书、教育图书相比,少儿图书库存情况较为乐观。明天出版社社长傅大伟表示,虽然整体库存增加,但不要忽略一个事实,儿童图书市场的销售规模一直在增长,去年地面店的增长速度为8%,网店的销售增长幅度在28%~30%,因此童书的备货量也在增长,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明天社的存销比为1:3。与此同时,该社还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每年都会对库存图书进行减值准备金的计提,用当年的利润减去库存计提,计算出当年的真实利润,该社很多早年的书的减值准备金已经剔除了。

  库存失控的根本原因在于粗放经营

  我国出版业的库存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严峻?尽管最近几年国家从政策层面出台了不少帮助行业消肿的政策,但整个行业的库存还是一路高歌猛进,为什么?

  记者调查发现,根本原因还在于整个出版发行产业链的经营模式过于粗放。

  由于图书行业特殊的寄销模式,图书出版商与经销商之间事实上缺乏清晰的游戏规则:图书的进货流程、图书渠道销售的价格体系、货款结算折扣、结算周期、图书的退货机制……完全没有行业标准,每个渠道商自成体系,而且同一渠道商对不同的供货商标准也不尽相同,几乎是一个客户一个标准。这样一来,整个行业上下游之间事实上几乎没有标准可言,业务管理的随意性相当大。

  而让出版机构最为头痛的是,整个行业上下游的信息流不通畅。多家出版机构的相关负责人都感叹,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对图书上市之后真实的上架情况、销售情况没法有效掌握。一方面是渠道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渠道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不可能大面积对出版商开放。尤其是实力不强的出版商,图书发出去之后基本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开卷数据和有限的大书城的销售数据了解具体产品的市场动态——事实上,一些图书到了经销商库房中甚至连包都没有拆。

  在整个出版流程中,主要有5个管控库存的关键节点,分别为选题决策、产品形态控制、首印决策、加印决策、营销策略制定与执行。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管控失效,就会产生不良库存。有同行形容出版业的决策机制是典型的三拍:“选题拍脑袋,印数拍胸口,事后拍大腿”——这话虽不无夸张,但也形象地反映了出版业在关键管理环节的粗放状态。记者采访发现,在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单位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少之又少——尤其是首印决策与加印决策建立了有效的管控模型的出版机构并不多,绝大多数出版机构只有简单的内部决策机制。

  出版业这些年默认的行规是出版商承担库存。上游的出版商管控如此粗放,作为下游的书店,大多数也并不比上游更精细。进货流程与标准、上架标准、营销促销体系、添配流程与标准、清退流程与标准……不少书店事实上也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体系。

  高库存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合理的库存会推动出版企业健康发展,图书库存过高会给出版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首先,不良库存使企业资本固化。库存过高将使大量的资本被冻结在库存上,当库存停滞不动时,周转的资金越来越短缺,使企业资金压力相对增加。其次,不良库存还会加剧库存损耗。图书库存过高的必然结果是使库存的储存期增长,库存发生损失和损耗的可能性增加。再次,不良库存会增加管理费用。企业在维持高库存,防止库存损耗、处理不良库存方向的费用将大幅度增加。

  当库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多出版机构会采取降价方式消化库存,而这一举措会冲击市场价格体系,从长远看,不利于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处理库存时,很多出版机构会选择将库存书赠与中小学图书馆,或用于农家书屋采购,但是库存书多是知识老旧,卖不出去的死书,如果长此以往,会对出版业的整体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Copyright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3,All Rights Reserved 新ICP备06001141号
主办单位:新疆人民出版社 | 联系我们